土潤何妨兼伏暑
火流行看放清秋
今天21時29分
我們迎來大暑節(jié)氣
入伏的第三天,大暑便攜著盛夏最熾烈的氣息來了。
從古至今,大暑的熱,幾乎沒有爭議?!痘茨献印分姓f它“音比太簇”,“太簇”是音樂中極盛的調(diào),恰如節(jié)氣里鋪天蓋地的熱浪;《釋名》將“暑”解釋為“煮”,火氣沉于下,驕陽懸于上,天地間像架起一口巨鍋,蒸騰的濕熱裹著每一個人;《歷書》更直白:“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”。
▲寧波發(fā)布特約攝影師 潘旭光/攝
大暑的這般熱,總透著點夏天收尾前的“決絕”。面對正午火辣辣的日頭,詩人文同只能嘆一句“大暑若沸鑊”,字字都冒著熱氣;詩人曾幾望著烈日追問“赤日幾時過”,焦躁全寫在字間;詩人孔平仲留意到“飛鳥不敢度,鳴蟬應自焦”,連生靈都透著難耐;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荷花也“低面深藏碧傘中”,像是對酷熱的小小回避。
▲寧波發(fā)布特約攝影師 竺仕寶/攝
大暑,當真只有悶熱黏膩難耐的“齷齪熱”嗎?
《管子》早說過,大暑“萬物花榮”,這潮濕悶熱的時節(jié),恰恰是萬物瘋長的溫床。窗外新竹日見繁茂,“大小皆瑯玕”,碧葉間藏著碧珠綠玉般的清涼;池塘里,“深藏碧傘”的荷花,說不定轉(zhuǎn)瞬間就撐起映日的“別樣紅”;夜幕降臨,一場驟雨過后,月光悄悄爬上芭蕉葉,“青塘旖旎盡蛙鳴”,清奇幽涼撲面而來。
田埂上的農(nóng)人,反倒盼著這份熱。大暑的高溫里,光、熱、水湊成了一年中最默契的搭檔,晚稻拔節(jié)、玉米揚花……每一寸生長都離不開這份“熱烈”。“大暑無酷熱,五谷不多結(jié)”,讓人皺眉的暑氣,原是在醞釀秋收的甜。
▲寧波發(fā)布特約攝影師 陳濱/攝
當熱浪席卷日常,老底子的生活智慧,總在飲食里藏著應對大暑的答案。寧波人對付大暑的法子,就藏在地栗糕的綿密與木蓮凍的清透里。
地栗糕的主角是“山粉”,番薯經(jīng)刨、洗、曬、磨,終成細膩的粉。將山粉糊倒進沸水,順時針攪到不見顆粒,熟后的糊倒進瓷盤,入冰箱冷藏兩三個小時,便凝成琥珀般的塊,入口是扎實的涼。
木蓮凍則帶著草木的靈氣。木蓮是夏季開花的藤本,籽如乒乓球大小,裹著滿滿的果膠。摘下籽料,兌上涼開水反復擠壓,靜置后便成了水晶般的凍,一口下去,是通透的爽。
▲資料圖。
年輕人還有更便捷的選擇:商超里的冰粉,按比例調(diào)開,入冰箱待兩三小時,照樣能舀出一碗透心涼。
地栗糕的厚重能壓暑,木蓮凍的通透能散暑,冰粉的便捷能解暑——原來大暑的智慧,早藏在這些冷熱相濟里:沒有絕對的“標準解”,就像面對生活里的難,不必執(zhí)著于一種應對,接納不同的方式,自能找到平衡。
▲寧波發(fā)布特約攝影師 潘旭光/攝
從烈日下的焦灼,到草木間的生機,從田壟里的期盼,到碗碟中的清涼,大暑從不是單一的模樣。它讓我們看見:酷熱里有生長,焦躁中藏從容,堅守里含變通。
這或許就是大暑最溫柔的啟示:允許一切發(fā)生。
允許烈日灼灼,也允許雨打芭蕉;允許辛勞趕路,也允許暫歇納涼;允許傳統(tǒng)的堅守,也允許新的嘗試。畢竟,熱烈與從容共生,才是盛夏最完整的模樣。
▲寧波發(fā)布特約攝影師 竺仕寶/攝
編輯:張依依
來源:寧波發(fā)布
浙ICP備12005551號-3 網(wǎng)上視聽傳播許可證 1103013
公安機關備案號 33020302000735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3120180003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 (浙)字第01362號
《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》 《網(wǎng)絡信息服務信用承諾書》
版權(quán)所有 寧波寧聚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-2025 nbtv.cn,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