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里蹲守著較勁的博士后,摔斷肋骨也不走
為7萬多棵樹“上戶口”
海拔近千米,大山叢林間,迥絕罕人煙,卻常年活躍著一群“野生狀態(tài)”的科考人。來自浙江大學的90后博士仲磊,便是其中的積極分子。
攜帶七八種設備,平均負重一二十公斤,徒步在浙南泰順西北之巔,一頭扎進廣袤森林,偶有滾石襲擊,常遇蛇蟲埋伏……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仲磊蹲守3年潛心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,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給7萬多棵樹“上戶口”。
給樹上戶口?“這是生動的類比,也是生態(tài)研究課題。”仲磊懷里揣著的,便是這“戶口本”——《浙江烏巖嶺森林動態(tài)樣地——樹種及其分布格局》。
仔細翻開看:大到樹種、數(shù)量、分布,小到樹高、胸徑、年輪,甚至土壤、地形、光照……這些數(shù)據(jù)形成的圖表,曬出了保護區(qū)樹木的生態(tài)“家底”和成長“家境”。什么樣的植物,多長在何處;什么樣的物種,越來越瀕危;什么樣的環(huán)境,更有利于繁育。所有答案,都需要跑山里去獲取數(shù)據(jù)。
偏遠地區(qū)、深山老林、戶外生存、野地科考……這些關鍵詞疊加在一起,無論從哪個角度看,都意味著專業(yè)和艱辛。特別是開展實驗或樣地復查期間,蹲守大山往往要數(shù)月之久,“饑食松花渴飲泉,偶從山路毒蛇險”也是常有的狀態(tài)。
這樣的工作和生活,仲磊卻是“自找的”。2021年10月26日,浙江省首個以“生物多樣性”為主題的博士后工作站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揭牌。浙大生態(tài)學博士仲磊,第一個報名加入。
為啥自討苦吃?仲磊坦言,其實是雙向奔赴。早在2012至2015年讀研期間,他就將論文寫在了烏巖嶺大山里。而烏巖嶺獨特的生態(tài)資源和廣袤森林,也深深吸引著他。
這里到底有多少珍稀物種,其生長消亡又受何種因素影響?仲磊決定到烏巖嶺上芳香保護點,在300米*300米的森林樣地里,繼續(xù)探索研究生階段的未解之謎。
進山,滿是落葉的路面,剛好兩個腳掌寬。腳外邊便是陡坡,下面是幾十米深的山澗。沒走幾步就會打滑,貓著腰沿內側踩,又極易崴腳,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落下去。
“你們別急,慢慢來,我在前面開路?!睕_鋒衣、迷彩褲、雙肩包、遮陽帽……仲磊深知在大山里干活,普通衣著根本不耐“造”。這個來自江蘇常熟的小伙子,在大山里比深山老農還熟練。左拎右攜著各種裝備,身上背包鼓得像駝峰,可步伐卻矯健得很。365天里,他過半的時間都在走這樣的路。
仲磊正在烏巖嶺調研。
每組數(shù)據(jù)都來之不易,每個分析都需腳踏實地。為了量取山坡上一棵植物的數(shù)據(jù),之前剛度過迷路期的仲磊,在一次攀爬中不慎踩空,滾落到山谷中,所幸被隊友及時救起。次日,他疼痛難忍,就醫(yī)檢查后才知道斷了根肋骨。
可康復沒多久,仲磊又背起包進山了:“好不容易獲取的數(shù)據(jù),半途而廢就太可惜了。”溫度計、望遠鏡、單反相機、測距器、無人機、全站儀、生長錐、土鉆……氣象學、影像學、建筑學、生態(tài)學等專業(yè)的十八般兵器,見證了他的科考細節(jié)。
“這些樹好奇怪,根部周圍都布置了個框,胸口位置還畫了紅線?”聽到記者的疑問,仲磊臉上滿是自豪,眼前這些都是他們翻山越嶺、爬溝跨渠,挨個摸過去親手畫的:“這些框是為了把凋落物和種子雨收集起來分類、測量,樹干上的紅線則是標出測胸徑的地方。”
“那邊幾個柱子,是界限樁嗎?”“是,但又不是?!敝倮诮忉?,樣地被細分為多個網(wǎng)格,那些相當于“網(wǎng)格員”。說著他掏出設備準備開工,并提醒大家當心枝葉繁茂的地方,因為之前他就差點被藏在枝葉里的青蛇咬傷。
蹲守深山,冒險忙活,不僅僅是普查植物。在烏巖嶺科研團隊看來,一株野外水稻,在雜交水稻產生前,或許誰也沒看到它的價值。生物多樣性研究,可以對擁有潛在價值的生物加以保護和繁育。
在上芳香保護點的大棚里,種著許多從野外帶回的瀕危植物。在烏巖嶺科研團隊精心培育下,山豆根、浙江雪膽、蛛網(wǎng)萼等大規(guī)模回歸野外,泰順杜鵑也進入新的繁育階段。
植物生長自有其規(guī)律,為何要如此艱辛調查和干預呢?“大棚里的瀕危植物,說不定幾年后就能為一些疑難雜癥提供藥物資源。它的價值不是當下立馬能看到的,所以眼光一定要放長遠?!敝倮谡f。在9公頃樣地里,他幾乎摸遍了每寸土地每棵植物,191種木本植物共7萬多棵樹也都有了“戶口”。
仲磊認為,這遠遠不夠!去年有10個900平方米的衛(wèi)星樣地完成建設和調查。今年以來,9公頃樣地正準備擴充到15公頃。大山孤寂,仲磊卻越干越有力?,F(xiàn)在,烏巖嶺不僅有韋博良、張永華、許麗愛等博士,還有年輕骨干鄭方東、劉西,更有來自浙大、北師大、溫州大學的教授和烏巖嶺正高級總工程師雷祖培等的悉心指導,越來越多的年輕同行紛至沓來。
傍晚時分,仲磊在電腦前調校著R語言代碼。海量的生物數(shù)據(jù),需要統(tǒng)計學分析,光是代碼他就寫了6000多行?!皹颖驹蕉?,研究越精準。”仲磊介紹,有了植株的分布,根據(jù)食物鏈屬性,可以在烏巖嶺找到金斑喙鳳蝶蟲卵,進而孵化這種世界三大奇蝶之一、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眼見成果轉化,烏巖嶺的研究人員,也找到了最好的課堂——大山。
【短評】
大山里的“蝴蝶效應”
不尚虛談、自討苦吃扎根深山,多務實功、腳踏實地科考探秘……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,在烏巖嶺大山里的這群青年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(xiàn)。
山積而高,澤積而深。在這片廣袤森林里,仲磊常自稱“我們”。在跑山途中,他樂見不少像他一樣將論文寫在大山里的年輕人,就像蝴蝶輕輕扇動翅膀,也在給山區(qū)帶來“蝴蝶效應”。
得益于生物多樣性研究,除了就地保護外,烏巖嶺保護區(qū)還搶救性收集和繁育珍稀瀕危野生物種資源。一些物種擴繁可衍生經濟、科研、文化價值。如泰順大溪源蝴蝶谷,培育蝴蝶100多種,生物多樣性成研學課題,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百萬元。
泰順依托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,已招引建設種子星球、大溪源蝴蝶谷等項目,開發(fā)利用梔子特色生物資源,轉化科技成果19項,產業(yè)鏈年產值2億元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如今,一罐茶葉、一籮薯芋、一籃水果、一瓶蜂蜜、一服草藥、一包干菜等,都已成為當?shù)厝罕娚鷳B(tài)變現(xiàn)增收的特色資源。
來源:潮新聞
浙ICP備12005551號-3 網(wǎng)上視聽傳播許可證 1103013
公安機關備案號 33020302000735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33120180003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(浙)字第01362號
《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》 《網(wǎng)絡信息服務信用承諾書》
版權所有 寧波寧聚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2002-2025 nbtv.cn, all rights reserved